本文教戰看懂筆電核心規格,不要被銷售人員牽著鼻子走。(圖/宏碁提供)
疫情影響,遠距辦公和線上教學變成常態,筆電成為熱門搶手貨,加上缺料問題,這一年來整體價格較過去漲價,適逢寒假過後的開學季,再掀新一波購買潮,本篇提供採購指南,讓錢花在刀口上。因蘋果MacBook自成一派,本文不涵蓋討論MacBook。
「我預算只有X萬元,買得到好筆電嗎?」這是不少人準備入手前的第一個疑問?事實上沒有所謂的好或壞,只有是否符合你的使用需求,即使是低價入門款,也有可能是最適合自己的「好筆電」。
對於不擅長3C的人來說,密密麻麻的筆電規格,等同外星文般一樣難懂,本文以簡單的說明讓大家入門,不再被銷售人員的話術牽著鼻子走。
入手筆電第一步,先釐清自己的使用目的。(圖/華碩提供)
(一)第一步先問自己的需求是什麼?
面對市面多到數不清的筆電型號,第一步先釐清自己的使用目的,這樣才能進一步從規格挑選。
綜合而言,打報告、上網、追劇甚至是輕度遊戲,文書型筆電已經足夠,2萬多元區間有相當多的機型可挑選。重度遊戲、3D繪圖、影音剪輯等則瞄準電競效能型筆電;市面另有瞄準創作者打造的創作型筆電,此類會著重強調螢幕的色域、色準和亮度。
尺寸該買多少才好?買大還是買小?
尺寸也關係著使用情境,市售大致分為13至17吋,需要外出攜帶,建議13、14吋,若超過,筆電重量恐怕會太重。挑選尺寸時,不妨再注意一下螢幕占比,現今窄邊框當道,例如14吋螢幕但機身等同13吋,擁有更大的螢幕、但沒有增加行動性的負擔。
假設13吋筆電還是覺得不夠輕巧,市面上亦有二合一型,平板搭配鍵盤套即變身筆電。
螢幕解析度方面,大眾型筆電以1,920x1,080為主流,不用特別追求4K。電競型要留心螢幕更新率、144Hz以上為趨勢。
確認自己的使用需求後,再來挑選筆電規格。(圖/微星提供)
(二)筆電規格怎麼看?繁複數字好難懂?
了解自己的需求後,再來鎖定筆電規格才有意義,避免在「茫茫機海」中迷失方向;最重要的4個核心為處理器、記憶體、顯示卡和儲存容量。
處理器應該怎麼挑?
處理器等同是筆電的大腦,主要品牌為Intel和AMD,蘋果MacBook新系列已改用自家研發的M1系列處理器,如同前述,本篇不涵蓋討論MacBook。
Intel和AMD,又以Intel在筆電市場為大宗,雖然Intel已經邁向第12代Core處理器,現行銷售仍集中在第11代和第10代Core,主要是i3、i5、i7,無論哪代,等級都是i7>i5>i3,切記文書用途也務必選擇i5系列,兼具效能跟平價,2萬元左右就能買到第11代Core i5筆電。
從處理器的型號,可簡易判別它是第幾代,以i5-11300H來說,最前頭的數字「11」即「11代」之意。
記憶體要多大?
記憶體會影響網頁或是應用程式的開啟,尤其是一次多工作業會不會卡卡的,文書型筆電至少配置或加裝至8GB記憶體,只有4GB記憶體的話,可直接淘汰、不用考慮,除非真的是有預算限制。更高階的使用需求則上看16GB。
記憶體不用愈大愈好,記憶體愈大,價格相對高上許多,用不到也是多餘。
需要獨立顯示卡嗎?
有沒有需要獨顯同樣視需求而定,顯示卡是控制筆電圖像輸出,其等級會影響畫面的呈現和顯示的速度。僅文書需求,不用特別糾結在獨顯,沒有也無所謂。
沒有獨顯,並不一定在效能上弱勢,像是Intel第11代Core處理器的Iris Xe內顯效能並不會比NVIDIA GeForce MX350獨顯差。
著重玩3D遊戲、影音剪輯、3D繪圖等,自然不能缺少獨顯,通常建議至少NVIDIA GeForce GTX1650等級以上。
儲存空間需要多少容量?
硬碟種類部分,傳統的HDD硬碟已不多見,時下主流為SSD或SSD+HDD雙碟,新代筆電也幾乎不採SSD+HDD雙碟設計了。SSD的好處是讀取速度快,儲存容量秉持「選大不選小」,熱賣機型普遍搭載512GB SSD。
(三)最後思考,還需要其他功能嗎?
決定好主要核心規格後,不妨再考量一下有沒有重視的其他功能,比如
外接埠規格和多寡、具備多少個USB埠、有無支援USB Type-C等;或是有沒有期盼軍規認證,以及疫情下,視訊會議和線上課程盛行,視訊鏡頭的畫質,成為重要採購要件。多方面一併思考之後,相信你的「理想」筆電便呼之欲出了。
《你可能還想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