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使用 Android 手機時,儘管不少原廠都會提供自家瀏覽器、相簿等 App,但用戶可能也發現,經常還會有一個稱作「Google」的資料夾,裡面放著 Chrome、Play Store、YouTube 等 Google 原生 App。只是,實際上想在 Android 手機內建自家 App,Google 可是得付錢的。
(圖/翻攝自小米官網)
去年,Google 就支付了高達 72 億美元、超過台幣 2,170 億的天價給 Android OEM 廠商,以及蘋果,好讓它們願意在產品裡內建 Google 服務。常見的 Google Widget,如 Google 搜尋 Bar,也在付費的範圍之內;至於蘋果則傳聞拿到 30 億美元,因為 Safari 與 iOS 11 版的 Siri,預設的搜尋引擎正是 Google。
(圖/翻攝自小米官網)
實際上,為了支撐 Google 日漸擴張的數位廣告業務,Google 選擇向漸成主流的行動裝置投入資金,來換取廣告曝光的機會,並收集數據。因此相比 2012 年,Google 的相關流量成本如今已暴增了 3 倍。另一方面,這樣的投入也是為了印度市場:這個人口眾多的國家被預估將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市場,同時也是近期成長最快的市場。
至今,Google 預估每年得在相關支出上,付出 190 億美元給各式流量來源,超過台幣 5,700 億。不過,相比 Google 的廣告營收,這些必要成本仍是小巫見大巫──因為 190 億美元僅佔 Google 廣告收入的 10% 左右。只是,由於 Google 的廣告事業與 Google 服務的全球地位高度相關,日前它們也引來反托拉斯法的衝擊。今年 6 月,歐盟便對 Google 開出 24 億歐元的天價罰金。